合作交流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傅向东副所长一行来我院开展交流活动并颁发振国奖学金

2025-05-28

5月26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曹晓风院士,副所长傅向东、所务委员吴青峰、研究生部副部长张琴琴一行来我院开展合作交流,学院党委书记刘芳、院长侯岁稳、党委副书记王平、王勇、副院长苟小平等陪同交流。

曹晓风院士为全院师生带来了题为《高等植物表观遗传调控及获得性遗传》的精彩报告。在报告中,她详细介绍了其团队近期发表于Cell期刊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通过系统解析水稻北移种植过程中的耐寒适应性演化规律,深入揭示了低温环境诱导适应性性状形成及其稳定遗传的分子机制。研究首次在分子层面证实了环境诱导的表观遗传变异能够介导适应性性状的跨代遗传,这一发现不仅为拉马克获得性遗传理论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也为作物抗逆育种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

傅向东研究员作了题为《碳氮高效协同利用助推新一轮“绿色革命”》的报告。他讲述了带领团队通过一系列研究,挖掘了系列调控碳氮高效的关键功能基因NGR,深入解析其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为作物减肥增效、耐密高产提供了战略性的指导作用。结合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报告展望面向农业可持续发展,希望通过植物生长-代谢平衡调控理论研究新的突破,为作物碳-氮高效利用提供新的育种策略,助力新一轮绿色革命。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振国/振国科研实践奖学金”颁奖大会暨走进科研讲座在榆中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傅向东、所务委员吴青峰、研究生部副部长张琴琴以及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侯岁稳、党委副书记王平、副处级辅导员徐海林等参加活动。

侯岁稳代表学院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长期以来在科研实践、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振国/振国科研实践奖学金”的设立,不仅是对同学们科研实践能力的肯定与鼓励,更是激励广大学子勇攀科学高峰的重要动力。希望同学们以获奖同学为榜样,珍惜学习机会,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将来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徐海林宣读生命科学学院2024-2025学年“振国/振国科研实践奖学金”获奖名单,与会领导和嘉宾为获奖同学依次颁发荣誉证书。获奖学生代表孟德锦上台发言,分享了自己在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科研实践经历与感悟。他表示,获得此项奖学金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未来将继续保持对科研的热爱,脚踏实地、努力钻研,不辜负学院和研究所的培养与期望。

在走进科研讲座上,傅向东首先介绍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发展概况。他介绍说,研究所面向我国农业和人口健康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农业安全与人口健康,围绕智慧育种理论与技术、生态健康农业、代谢稳态机制三大方向攻关,在碳氮水高效利用与精准调控、功能膜脂精准测定与调控、跨尺度颠覆性技术开发、“机器人育种家”设计与应用四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重点布局开展研究,突破遗传与发育生物学领域重要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跻身全球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领军行列。

吴青峰为同学们带来以“下丘脑—生存与繁衍的‘幕后操盘手’”为主题的生物前沿讲座,从多学科角度解析了动物下丘脑的神奇功能,通过精密的神经—激素网络,调控动物的生存与繁衍等基本生命活动,展现了这一“微器官”在能量代谢、昼夜节律、生殖调控等领域的关键作用,既揭示了人体精密调控的生物学机制,又通过生动案例引发听众对脑科学、健康管理及生命本质的深度思考,为现场师生打开了探索神经内分泌调控奥秘的大门。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一行还与学院领导班子在城关校区西区理工楼724会议室开展了交流座谈活动。双方围绕全面深化科教融合改革,紧扣“四个面向”加快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特别是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有组织的科研、研究生培养、生物育种创新班建设等方面,双方分享了各自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十分富有成效的探讨。双方一致认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科技工作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精神,明确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努力方向和发展目标等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特别是在生物育种核心技术攻关等关键领域,双方要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各自在基地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携手共进,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贡献更大力量。